新闻动态

【地大新闻网】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以“水”铸魂,师生齐心让老百姓“喝好水”
发布时间: 2023-11-01 14:49:59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者按:导学团队由研究生导师组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组成,他们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学校追求卓越的理念,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不断和谐导学关系,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开展了“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等的评选,涌现出了一批厚德育人、尊师重教、治学严谨、互助友爱的导学团队,现开设专栏,介绍这些团队的事迹和经验,营造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团队发展的导学氛围,旨在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地大新闻网讯 (通讯员 庞伟红)全球广泛分布的天然高砷、高氟等原生劣质地下水,直接威胁超过4.5亿人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其中中国高氟暴露人口约8000万、高砷暴露人口约2000万。

以王焰新院士为学术带头人、邓娅敏教授领衔的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立足学科发展前沿,聚焦行业需求,围绕“劣质地下水成因理论与修复技术”这一研究主题,在我国海河—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建立了多处野外科研基地,以地下水中地质成因的砷、氟、碘、铵及磷为研究对象,开展以水文地质为核心,环境地质、地球化学、生态水文和地质微生物多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秉承“三融合”培养方针,将野外科研活动作为导学思政的最佳课堂,以水之精神构建团队文化,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近日,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获评学校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聚焦研究前沿 让“看不见”的地下水“看得见”

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主要成员还包括谢先军教授、杜尧特任研究员和李俊霞副教授,指导在读博士研究生12名,在读硕士研究生44名。

导学团队在第49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上

导学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水专项和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地下水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溯源与管控重点实验室、长江流域环境水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与“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平台优势,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创新的良好环境,为研究生能力提升和国际化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

2019年参加加拿大博士生暑期交流

2019年暑期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交流学习

团队聚焦地下水水质研究前沿,创新发展了水文地质学理论与方法,提出劣质地下水成因新理论体系,选取长江、黄河和海河流域开展了劣质地下水成因的长期系统研究,揭示了有害物质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赋存规律、释放机理和活化机制;提出利用矿物材料和“逆向调控有害物质迁移过程”的劣质地下水质改良新方法,并通过室内外实验和模拟验证其可行性,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与应用。

2011年江汉平原沙湖高砷地下水监测场建设钻探现场

基于地下水系统分析、水化学—同位素组成信息提取和溶质运移模拟,团队建立了地下水示踪新方法和适合我国水文地质条件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新模型,定量预测地下水中关键物质释放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风险,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原位水质改良技术,使“看不见”的地下水质健康影响“看得见”,对于有效应对与全球地下水质相关的水安全与健康风险重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近15年来,团队SCI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位居全球劣质地下水主要研究团队前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秉承“三融合”育人方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导学团队始终秉承“三融合”的方针原则,即学习与科研实践相融合,跨学科专业交叉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既是当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通过选修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参与跨学科研讨会和寻找交叉学科合作导师等多种途径,实现团队内硕、博研究生的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吸纳了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奠定了跨学科交叉培养的良好基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可运用多学科知识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邓娅敏表示。

团队构筑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推进“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建设,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思维”以及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深度学习能力。

环境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严璐说,“团队老师鼓励我们组建团队,开展课题研究、项目申报和各种赛事竞赛等活动,使专业知识更加直接高效地融入社会生产实践,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团队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研究生组建的“脉恩环境”团队、“炭合”团队、“水缘”团队从各项水问题出发,已先后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获得湖北省“互联网+”大赛金奖。

组会交流现场

导学团队形成了“周报撰写—定期组会—技能培训—户外团建—年会展示”等长效培养举措,不断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定点解决学生问题,切实强化学生技能,挖掘学生潜质,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团队还定期组织师生共同开展体育锻炼,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学生压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团队团结和谐,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水”铸魂 将思政课堂开设在祖国大地

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以“水之精神”构建团队文化,倡导研究生具备水一样适应环境的能力,拥有博大的胸怀和丰富的内涵、秉持坚强的意志和持久的毅力、为人光明磊落,如水般清澈透明。

野外科研活动是环境水文地质学团队的重要环节,团队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野外科研活动作为最佳导学思政课堂。

团队师生在海南红树林湿地进行水质监测

导学团队积极服务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需要,围绕干旱—半干旱内陆盆地、寒区关键带、华北平原农灌区、长江中游河湖平原及海陆交互带等重点研究区域,开展因地制宜的野外指导,并与当地的地质、文化背景相结合,身体力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地质工匠精神、生态文明理念、道路制度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老师和学生携手奋进,用双脚丈量每一寸祖国大地。

石首天鹅洲位于长江中下游荆江河段,是长江故道群湿地中保存最完好的湿地,建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强烈。在野外,王焰新院士和学生“零距离”讨论如何开展科学观测,如何针对性开展科研工作、改善水质及保护珍稀物种多样性,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带领学生一起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他常说:“深藏在地下的水,有着‘利万物而不争’的淡泊致远。这就是我们科研人员该有的境界与精神,国之所需,民之所盼,心之所向,吾之所为。”

海南野外监测

在野外科研活动中,很多学生不适应高强度的艰苦工作,谢先军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地下水水质安全关系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水文地质调查研究,能够查明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规律,针对性地提出水质改良的方案,能给当地政府提出后备水源地的规划建议,我们要踏实认真完成的工作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实事,大家要有责任感和热情。”榜样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师生并肩在艰苦的野外水文地质工作中探讨专业知识,体味责任担当。

研究生张余茜说:“每每有学习、生活上的不如意,导师邓娅敏就像知心大姐一样,及时交流,宽慰我们,她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励志故事,在我们困惑迷茫的时候给予积极的鼓励,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毕业生李琦回忆,毕业找工作那段时间时常碰壁,非常焦虑,邓娅敏老师与他畅谈“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她说,要学习“水”的精神,执着、勇敢、拼搏、自信,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心中永远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她说自己有也失败受挫的时候,但总能想起那句“凡是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更强大”,再重新振奋起来。

2012年冬师生钻探现场

山有百藏而不言,水润万物而不语。团队以水铸魂,并将其作为团队特色育人理念贯穿培养始终,不断强化水文化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水之精神,体味其精髓,多措并举,实现学生优质培养,锻造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

团队氛围融洽 人才培养结下累累硕果

导学团队育人成效显著,近5年培养的研究生中,18人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社会类奖学金,3人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8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3人获国内外学术会议优秀报告,6人获校级研究生科报会一等奖,29人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奖励。2015年至今,先后有10名博士生分别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丹麦地质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知名科研机构联合培养,与国外知名科学家合作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郭源获2022年“湖北省第十三届大运会羽毛球比赛”团体季军

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导学团队导师们也经常鼓励学生文体全面发展,保持身体健康与心情愉悦。团队不仅涌现出了曹海龙、严璐、薛江凯等“科研新秀”,也培育出了郭源、罗佳蓓、张馨心等“文体之星”。近五年,团队研究生在ESR、ES&T、WR等自然指数期刊发表论文15篇,2020级博士研究生曹海龙将机器学习建模方法应用于劣质地下水健康风险预测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一区 SCI论文,成为学生中专注科学研究的佼佼者。2020级硕士研究生郭源曾获2022年“湖北省第十三届大运会羽毛球比赛”团体季军,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馨心曾获 2021年度校“研究生十佳歌手”称号,及 2020-2021年“地大杯”女子足球赛季军。

已毕业的研究生均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矢志不渝地践行着“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他们中有在水工环行业崭露头角的业务骨干,有服务基层的青年党员干部,有留任高校的青年才俊。2013级毕业生丁旭峰获评“2022年湖北省地质局杰出青年”;2015级毕业生李红梅获评湖北地质局“最美地质巾帼奋斗者、荆州市优秀青年”;2014级硕士毕业生杨智投身基层,成为江夏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团队中更有3名博士毕业生投身于教育行业,成为青年科研教师,他们在工作中积极传承团队的育人理念,培育更多青年人才。

学生的成长与导学团队为他们创造的团结协作、温暖融洽的氛围息息相关。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环境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薛江凯表示,在开始摸索科研方向的过程中,团队杜尧和李俊霞老师对我们倾囊相助,耐心地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带领我突破未知技术,让我掌握第一个小“独门绝技”;皮坤福师兄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为我梳理写作思路并讲解科技论文写作中易被忽视的细节;第一次投稿SCI论文时离不开杨逸君师姐画龙点睛式的润色……

2021年博士生团队汇报

在环境水文地质导学团队中,团队导师施教垂范,学生们互相协作,师生们共同拼搏,将满腔热情投入到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研究中,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安全供给坚持不懈地奋斗,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孙彦钦 审稿 陈华文 )


上一篇:【湖北日报】古云梦泽曾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