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扎根边疆二十年:打响水资源“保卫战”
发布时间: 2020-07-31 21:30:27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地大靳孟贵教授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团队新疆科研工作纪实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鲜阳 张学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7日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有一支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团队,他们扎根边疆二十年,克服时间、空间、气候、饮食等多方面的困难,运用自身科学知识,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合理高效利用不同水质的水资源、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响应国家号召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3年团队成员合影

       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中之重,新疆地域辽阔,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共有47个民族生活居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2%。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

       由于地处干旱内陆区,全疆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区内沙漠戈壁广泛分布,生态环境脆弱。改革开放以来,水资源和土地的大力开发,特别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退化等环境问题。如何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又确保生态环境不出现恶化,是该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环境学院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团队在靳孟贵教授的带领下,自1999年起赴新疆,开启了长达20年的漫漫科研路。

       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团队主要由环境学院靳孟贵、刘延锋、汪丙国、马传明、梁杏、王云权、马斌、陈文岭、鲜阳等师生组成,主要研究旱区水文循环和盐分迁移规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节水灌溉和咸水利用与调控等。自1999年以来,团队一直在新疆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同时支援新疆的科研、生产和高等教育。团队与新疆自治区水利部门和新疆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研究生,梁杏教授作为天山学者主讲教授,给新疆农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

2000年靳孟贵(右一)、陈刚(右二)等在新疆焉耆盆地调查

突破关键技术 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 

       对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新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居民生产生活、地区经济建设至关重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水资源量和水质的合理评价。靳孟贵教授团队综合采用多种手段系统分析干旱内流盆地不同尺度(从植物、剖面、田间到盆地或流域)的水文循环和水盐运移规律,获得了局部水文循环与不同级次水盐运移的新模式,为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奠定了基础。

       该团队还基于同位素技术识别新疆地区典型作物水分来源,揭示了利用微咸水膜下滴灌棉田水盐迁移规律和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的协同拮抗机理,查明了天然与引灌排条件下田间、湖泊、水系、区域水盐迁移与均衡,从而系统阐明了自然和人为影响下新疆地区水文循环和盐分迁移对人类自身发展及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

       靳孟贵教授及其团队基于大量野外调查数据与理论研究,提出节水、控盐、防治环境恶化的水盐和污染物协同调控策略和措施,研发了节水灌溉和微咸水膜下滴灌关键技术,试验和示范取得成效,为新疆合理高效利用不同水质的水资源、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5年团队梁杏教授、刘延锋(右一)等老师在野外调查

二十年如一日 不忘初心结硕果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团队在工作中遇到了多重困难。从武汉到新疆,跨越大半个中国,为了节省经费,团队成员常常乘坐4天3夜的火车周转前往研究地区。炎炎夏日,地表温度可到达50多度的情况下,坚持每天在野外连续作业12个小时以上,实验设备的运送、样品的采集与保存,都对顺利开展科研工作提出巨大挑战。蚊子肆虐,团队熬夜坚守棉田膜下滴灌试验,实现精确控制灌溉量和监测取样,他们还曾连续数天露宿野外,实时观测河流-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水文动态过程。生活环境极度干燥,饮食习惯差异,导致团队成员常常受到水土不服、病痛的困扰。

       即便如此,团队在新疆不仅长期坚持开展试验研究,还多次深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戈壁地区开展野外调查取样,获取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第一手资料。

2016年团队部分成员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开展试验

2016年团队部分成员开展科研

       团队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先后承担有关旱区地下水和生态、农业节水等方面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为新疆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研究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了地方标准《盐渍化区域棉花膜下滴灌水盐调控技术规程》。

       多年来,靳孟贵教授团队在国内外高水平水文学、农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培养2名博士后和30多名硕博士研究生,为国家水文地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型人才。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青年骨干,多位留校或去其他高校任教的老师目前仍然坚持在新疆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等待靳孟贵教授团队的还有更多困难和挑战。不畏艰苦,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团队时刻准备着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文字编辑庞伟红

上一篇: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联合研究中心研讨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