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第一届“污染物-云-辐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和天气气候影响”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时间: 2019-04-10 15:06:34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通讯员 孔少飞)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污染物-云-辐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和天气气候影响”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7~2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的召集人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华研究员,邀请了多位在本研究领域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专家和学者,尤其是一些青年科学家,包括来自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王体健教授和汪名怀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朱彬教授、陆春松教授和张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赵传峰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胡斯勒图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郭建平研究员、王志立副研究员、车慧正研究员等,有来自各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学家、青年学者近80人以及研究生等共120余人出席会议并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张华研究员主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马腾院长致开幕辞,大气科学系主任李双林教授对大气科学系进行了介绍。张华研究员报告了本领域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特别强调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由于存在着云和气溶胶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得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和云辐射反馈等成为目前气候变化研究与气候模拟中亟待给予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其中减排污染物对气候系统的综合影响也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本次会议就“污染物的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与应用”、“云/降水、气溶胶和辐射的(长期)变化及归因”、“大气污染物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与反馈”、“大气污染物的变化及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云对地球辐射收支、降水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与反馈”、“污染物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和机理”六个方面进行学术报告交流。其中,汪名怀教授提出了对气溶胶如何影响云的生命周期效应的再思考,他指出云生命期效应是气溶胶间接辐射强迫不确定性的主因;薛惠文教授就气溶胶作为冰核对北极混合相态层状云和深对流云的影响分别展开讨论;赵传峰教授着重介绍了气溶胶-云相互作用造成的北极辐射增温效应和热带台风降水面积扩大效应;陆春松教授介绍了对流云中夹卷率的影响因子和夹卷率的参数化方案,为减少模式中对云的描述奠定了科学基础;王志立副研究员指出人为气溶胶强迫在很大程度上贡献了观测到的东亚夏季对流层上层温度年代际变化;王体健教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评估了气溶胶、O3和CO2相互作用对东亚季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朱彬教授主要介绍了黑碳气溶胶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及其对臭氧的影响;车慧正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的地基网络化观测研究现状;彭怡然教授通过与AERONET站点观测资料相比,揭示了MODIS 6.1三级气溶胶产品在不同下垫面情况下哪种产品更优;胡斯勒图教授利用葵花8卫星的全天候地表短波辐射产品估算污染物对地表辐射的影响;武汉大学的马盈盈教授重点介绍了近10年武汉地区观测到的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效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的孔少飞教授介绍了地大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团队,并指出近年来华中地区的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覃文敏副教授介绍了中国地区高精度光合有效辐射数据集的重建情况。上述年轻科学家们的精彩报告均基于观测资料或模式模拟结果,围绕如何减少气溶胶-云-气候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展开,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激烈地互动讨论。各位与会者就该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开展大气污染物-云-辐射相互作用及其对环境、天气气候的影响与反馈研究,提高天气气候模式物理过程的精确描述、了解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该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本领域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问题,增强了局、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学术成果的交流和未来合作机会。很多与会代表表示该会议是第一次在中部地区召开,学术讨论氛围浓厚,本领域专家的报告给他们的研究起到了非常及时的启迪和指示作用。


上一篇:我院在“长江中游泥炭地古水位重建与季风演化”方面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