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2018年3月6日第四版 报道采访获得2017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的我院大气系孔少飞教授《亦师亦友,逐梦蓝天》,作者:张学海。
追求学术卓越,严格要求自己,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孔少飞不忘追求蓝天和教书育人的初心,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三十岁出头的他2017年获得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和第五届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
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办公室挂了幅“天道酬勤”字画
孔少飞对大气污染研究的兴趣源于高中地理课有关沙尘暴的介绍。2007年,他师从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白志鹏,正式进入大气环境研究领域。2014年5月,他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球、大气与环境学院,师从国际著名大气环境专家休·科,更加系统地学习了大气气溶胶理化、光学特性、在线监测和烟雾箱模拟。2016年3月,他以“地大学者”身份进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系,担任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方向学术带头人。
孔少飞认为,最大的满足就是从事一项伟大的工作,而取得成功的前提是热爱。对他来说,责任感不仅激发了兴趣,更让他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兴趣是在工作中慢慢培养的。当体会到大气环境科研的价值和意义时,自然就会热爱它。”孔少飞说。
因为热爱,他格外勤奋。他的办公室挂着幅“天道酬勤”的字画,时刻提醒自己,想要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建树,唯有刻苦努力,追求卓越。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系工作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建成了大气气溶胶源排放研究室,初步组建了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团队,申报获批各类科研项目6项,为开展源排放大气气溶胶组成、武汉城市圈大气灰霾成因、区域大气污染物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及在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中的应用等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据或许更能体现他的勤奋——不到两年,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3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邀请同行专家来访交流12人次,组织3次大规模大气气溶胶外场观测实验。他还引进了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参与筹划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中心和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承担每年研究生“大气化学前沿”教学工作。
逾10年坚持,他已在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灰霾形成的理化机制、源排放清单及环境效应模拟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他对科学研究保持锲而不舍的追求,但对荣誉却泰然处之。他说,科研就要尽人事,“在任何阶段都要做到最优秀,坚持不懈努力,事后回忆起来不后悔。”
如果学生说出他不知的知识点,他会非常开心
是科学家,更是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孔少飞的不懈追求。
孔少飞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学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多动手动脑动笔,勤思考,善总结。”这些都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每周研究生组会上,他都会一丝不苟地在文献阅读、论文修改、实验方案制定等方面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学生们有任何问题也都可以随时到办公室交流讨论。同时,他又很能理解学生们生活中的困难、外场观测的辛苦、论文写作的焦虑等。大到做人做事,小到外场观测和论文写作,事无巨细,他都会在QQ和微信群中与学生交流。比起老师,他更像兄长,与学生们交流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孔少飞团队里的大多数成员对大气环境化学、边界层污染气象学均无接触。每位新加入的研究生都会收到一份大礼包——将来研究方向的文献和数据。他让学生先拿前期团队积累的数据练手,培养对研究方向的兴趣及学术表达的语感;在实验室熟悉仪器后,他就让学生独立负责外场观测,并教给学生,拿到数据后既要从科学角度予以分析,也要知道数据是怎样来的,以便理解和探索污染演变规律。
《硕博阶段的科研体会与论文写作经验》报告是他“大气化学前沿”课的收尾之作。“实验-论文写作-工作汇报-项目申请-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练-培养人才”,一条清晰的从“科研小白”到独立青年学者的成长脉络被他勾勒出来,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打怪升级”。
“孔老师经常为我们提供各种机会,希望我们若干年后能超越他。如果有一天,我们说出他不知道的知识点,他会非常开心。”他的学生说。
孔少飞希望能为华中大气灰霾立体监测、源排放清单、预警预报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研究队伍。作为“双带头人”——大气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源排放与区域大气环境方向学术带头人,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越是在人生小高峰,越要戒骄戒躁,不忘追求蓝天白云和教书育人的初心,继续砥砺前行。”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