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我院博士生鲜阳研究成果在《水文学杂志》上发表
发布时间: 2017-03-24 08:59:00   作者:xwdt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张学海转自地大之声)近日,我校环境学院2015级博士生鲜阳在国际著名期刊《水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研究发现,地下水位深埋地区,河床下悬挂饱和带的界面不仅可出现于堵塞层的下界,还可出现于堵塞层内部或堵塞层之下。

传统的研究普遍认为,悬挂饱和带总是与河床浅表部的堵塞层(因河流淤积所形成的一层细颗粒物质,由细砂、粉土、粘土等组成)完全重合。如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地下水模拟软件MODFLOW就采用该理论计算河水渗漏量。


悬挂饱水带发育的三种基本模式,其界面形成于堵塞层内部(图1a-e),

堵塞层下界(图1f-j)以及堵塞层之下(图1k-o)

在导师靳孟贵教授的指导下,鲜阳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并将模拟结果与以往研究的试验结果反复对比验证发现,对于均质的堵塞层,只有当河流很宽时,该饱和带才与堵塞层完全重合;而当堵塞层较厚,河水很浅,且水面很窄时,该饱和带则形成于堵塞层内部;当堵塞层较薄且渗透性较好,河流很窄且河水很深时,该饱和带则远大于堵塞层所在范围,形成于堵塞层之下。对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非均质堵塞层,河床下则会形成非常不规则的悬挂饱和带,即部分饱和带形成于堵塞层内部,部分形成于堵塞层之下,也有部分与堵塞层完全重合。


堵塞层非均质情况下悬挂饱水带的发育(图中彩色代表堵塞层中渗透系数分布,

棕色代表饱和区域,空白代表非饱和区域)

这一发现纠正了学界一直认为悬挂饱和带界面总与堵塞层底界完全重合的传统认识,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准确有效的河水渗漏模型以及研究地表水-地下水交错带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何光彩出席“宇驰奖学金”捐赠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