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地质大学校友总会公众号 编辑申墁烨)十月下旬的武汉,秋色渐浓,寒意来袭,但一幅暖心的画面在东湖之畔徐徐铺展。2025 年 10 月 21 日,中国地质大学 1975 年入学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学生,从天南地北赶赴美丽的江城武汉,共赴一场情深意浓的约会。短暂的 3 天,会务组安排的活动丰富多彩,孙总的服务团队热情暖心,学校有关方面关怀备至。聚会加深了理解,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情,温暖了心情,凝聚了真情,开拓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圆满谢幕。同学们又各奔东西,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一、聚会活动的筹备过程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聚会筹备活动虽然不至于此,但也是经过了半年多的悉心考量,且一波三折。

自 2024 年11月12日余心根同学提议研讨在武汉的聚会活动,至2025年10月21日同学们报到,酝酿了将近一年时间。2025年2 月份开始筹备,由余心根和蒋纯年牵头成立筹备组,多次召开协商会,确定共同召集人:余心根、余宏明、龙雄华、张聪辰、吴承芳、彭显雪;管家:蒋纯年、黄进作。确定了聚会的目标:平安、喜乐、简约,以及聚会的原则:自愿、量力、量体而为。
同学们参与聚会的热情高涨,非常期待,刘意民同学用“三年旧梦有寻处,又做江海一归人”形容其期待之心。对聚会服装、标识、胸牌、宣传展板(合影背景板)的图案选择,大家反复讨论,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25年4月28日,筹备组发出“半个世纪的情缘,让我们再聚武汉”的邀约函。随后确定了聚会活动时间和方案,组织同学们报名,收集衣服号码,与校友办等部门沟通协调,确定会议室、发言人员及调试视频会议,领取纪念品和“爱校团圆餐”餐券等,做了一系列繁杂辛苦的工作。原有 58 名同学报名参会,但基于各种原因,仅有47 位同学及其家属付款,确认参加聚会活动。
在聚会活动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各位老同学的大力支持,为聚会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报到时的激情相拥
10月21日,是老同学们难忘的日子,大家分别从青岛、潍坊、烟台、北京、西安、恩施、云梦、武汉、长沙、南宁、深圳、广州、中山等地风尘仆仆奔赴武汉,还有两位同学和夫人分别从美国、马来西亚不远万里、不畏旅途劳苦赶回母校,参加这次同学聚会。美国休斯敦、加拿大、兰州、西安、郑州、驻马店、黄石、南宁、广州、韶关、丹东、郴州等地,因故未能出席此次活动的同学纷纷发来祝贺微信,对同学们团聚表示祝贺和祝福!



同窗别后数十载,今日相逢分外欢。会务筹备组的同学们早早就在门口迎候,大堂热闹非凡,老同学时隔数十载相见分外激动,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有的紧握双手,有的激情相拥,有的热泪盈眶,仿佛要弥补这数十年的离别,真可谓“白首相逢泪满缨”、“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彼此间虽已增添了岁月的痕迹,但一见面,那熟悉的眼神、亲切的笑容,瞬间拉近了距离。但由于岁月霜刀的无情,也有的同学相见不相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老同学们相互问候,传递跨越时光的欣喜。大家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更有对情谊长存的欣慰。

三、聚会活动的精心安排
老同学聚会活动的日程安排,是筹备组集思广益、反复磋商的最佳方案。通过参观新、老校区,以及校史馆、湖北博物馆,召开座谈会,感受到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增进了专业知识,为母校的飞速发展感到自豪,为作为中国地质大学的一名学子感到骄傲。

10月22日上午,同学们从酒店徒步前往校史馆参观,认真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位于南望山校区的校史馆是一座全面展示学校办学历史和地质科学家精神的综合性场馆,建筑名为“四方印”,由欧阳自远院士题写馆名,造型方正对称,象征地大人志在四方的精神。编年体展厅分为7大篇章,系统展示学校从1952年建校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北京地质学院时期、湖北地质学院时期、武汉地质学院时期等。展品包括1467张照片、1229件实物(如手稿、教具)及22处多媒体互动设备。专题展厅展示了71位院士及创校元勋的图文实物,以及登山科考成就、党建成就和校友贡献等。展厅还展示了珍贵实物、以及口述史采集读本等。通过多维展陈,系统呈现了中国地质大学与国家地质事业同频共振的历史,是了解中国地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窗口。参观校史馆,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跨越时空,与展品背后的故事生动对话。


10月22日下午,我们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二楼会议室召开由余心根同学主持的座谈会。在余心根激情洋溢的开场词之后,周克明、黄英娣两位同学深情朗诵由杨连生同学作词的《南望重聚赋》,让大家共同重温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学校领导王林清副书记讲话,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母校的蓬勃发展;学校老领导、原校长张锦高先生的殷切寄语,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关怀与期待;蔡鹤生、韩庆之、孟高头老师的分别致辞,不仅让我们回忆起了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更让我们感受到母校育人理念的传承与发扬;环境学院孔少飞副院长、工程学院王亮清院长的讲话,让我们了解到母院的发展动态,在倍感振奋的同时,更期待学院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学校校友与社会合作处副处长王莹的讲话,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校对老校友的亲切关怀和热烈欢迎。

自由发言环节,张修寅、高学忠、龙雄华三位同学先后发言,从校园生活的回忆、毕业后的成就、对校领导和老师的感恩等方面,做了较为精彩的演讲,让同学们感受到50年间大家的奋斗与坚守,更让我们体会到“水文系75级”这个集体永远不变的凝聚力和彼此之间长存的友谊。


10月23日上午,同学们乘车前往未来城新校区,在新校区管委会老师的引导下,参观了体育馆、体育场、校园休闲广场、图书馆、“环境学院”楼等。在新校区规划沙盘前,聆听了老师的详细介绍,呈现了新校区振奋人心的规划蓝图。


学校的未来城新校区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距南望山主校区约27公里。校区总占地约710亩(教育用地),除教学科研区外,另含200亩工业用地共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托管岱家山400余亩户外运动休闲区。新校区于2019年9月启用,目前入驻5个学院、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万余名师生,占全校师生规模的35%。作为“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校区聚焦地球科学领域,建设目标是支撑学校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同学们纷纷在清洁美丽的新校区拍照留念,对母校的跨越式发展、特别对未来城校区打造生态智慧校园,党建与法治建设双轮驱动,持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辉煌业绩赞叹不已。
10月23日下午,同学们兴致勃勃的乘车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并在大堂内合影留念。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荆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参观体验堪称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解说员充满画面感的精彩解说中,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与古人对话,与科技共舞,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曾侯乙编钟的65件青铜钟体构成战国时期的“交响乐团”,令人惊叹先民对和谐的追求;越王勾践剑历经2400多年仍寒光逼人,剑身菱形暗格纹饰和错金铭文展现春秋时期冶金巅峰;
曾侯乙铜鉴缶的双层结构则体现古人“冰酒消暑”的生活智慧;青铜的厚重、漆器的华美和编钟的悠扬,构建起立体化的长江文明史诗。一件件文物令同学们震撼,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10月23日晚上的饯行宴会,让同学们感到既兴奋又恋恋不舍。主持人余心根发表了饯行词,高文国同学即兴讲话,畅叙同学之间的友谊,对聚会筹备组的同学们予以诚挚感谢,希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长存。
趁着酒兴和欢快的氛围,几位同学跳起了交谊舞、走起了模特步,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拍手叫好!

同学们还观看了“两江四岸”夜景。绚丽多彩的灯光秀是同学们的视觉盛宴,高楼大厦的轮廓被LED灯带勾勒得宛如星辰坠落人间。不同色彩的光线交织变换,时而如彩虹般绚烂,时而如星河般静谧,倒映在江面上,形成虚实相生的双重画卷。同学们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赞叹大武汉的多姿多彩。

四、依依惜别的感动与寄语
相见时难别亦难,元宇宙里续前缘。在江边饯行晚宴后,家住武汉的一些同学与大家告别,各自返回家中。10月24日,同学们各自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离开武汉。会务组的同学及孙总服务团队在酒店大堂送别,或约车为同学提供便利,有的同学送出好远,手握了再握,依依惜别,互道珍重,表示将通过电话、微信或将来的元宇宙空间加强联系,或者邀请同学们到长沙、到广州、到西安……

分别数十载后的聚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重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的同学情谊。
筹备组的主持人余心根因故提前与同学们告别,他在微信群里发表了令人感动的饯行词:再见了!老同学,我们这一程同舟,风雨共度,转眼已是金秋年华!今日挥手作别,心头满是从青春走到白首的温暖记忆。岁月虽为我们添了华发,却也让这份同窗之谊沉淀得愈发香醇。每一次相聚,都是时光馈赠的厚礼,值得用心珍藏。
前路安稳,岁月静好,愿我们心怀从容,步履从容。若有一天,你看见晚霞中一朵悠然的云,或听见黄昏里一声熟悉的曲调——那一定是来自远方的问候,是我们从未远去的牵挂与共鸣。
珍重,老同学!此去山河万里,愿我们继续从容豁达,平安喜乐。见或不见,情谊长存;人生晚景,静好生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清秋!
附件一、邀约:
半个世纪的情缘,让我们再聚武汉
亲爱的5175级水文系的同学们:大家好!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1975年11月,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满怀激情和对知识的渴望,跨进了武汉地质学院的大门,至2025年11月已50周年。
入校50周年,是个非常值得纪念和庆贺的日子。五秩芳华,值得回味;同窗之谊,亟需再续;恩师栽培,当感恩戴德。回母校看看一定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期盼!
曾记否,课堂上的专注、图书馆中的沉思、自习室里的苦读、考试时的冥思苦想?
曾记否,军训时军容严整姿如松,队形划一气势宏。步履铿锵显气魄,口号激昂震八方。队列整齐如画卷,精神抖擞似朝阳。铁血意志比钢坚,身姿矫健显豪强。内务整理明纪律,嘹亮拉歌奏华章。
曾记否,运动场上的狂放、晨练的奔跑、文艺汇演时的激昂。
曾记否,学校的饭堂、学校门口粉面店的热干面、室友的欢乐时光、生活中的艰难困苦砥砺我们愈发坚毅和顽强!
曾记否,野外实习知识的增长、各组相互交流的简报文章、建校劳动时的辛苦、毕业时的希望和彷徨?
1978年武汉的深秋初冬之际,我们大多数同学告别了母校,怀揣青春的理想,踌躇满志地奔向各自的职场,在岗位上努力锻炼成长。收获了家庭的幸福,收获了业绩与荣光。毕业后,虽有部分同学定期聚会,但尚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原因未能相聚,深表遗憾。今年的10月中下旬,老同学们将举行纪念入学50周年聚会活动,这是个重要的、值得珍惜的时间节点,期待各位同学能抽出宝贵的时间莅临武汉,欢聚一堂!
亲爱的同学们,回武汉一趟吧,让我们共赴时光之约,让我们相聚在昔日的情谊中,重温青
春的印记,回顾校园的美好时光,畅谈毕业后的生活经历,分享成功的喜悦,描述50年的风雪雨霜!
10月的武汉秋高气爽,风景如画,东湖风景区的湖光山色和黄鹤楼的古朴典雅尤为迷人,汉街的繁华商业和户部巷的地道美食是不可错过的体验。尤其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南望山校区,水碧山青,风景秀丽,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等规模宏大、设施完善、独具特色,母校作为我们永远的后盾和港湾,盼望自己的莘莘学子载誉归来!
同学们,只要我们有愿望、身体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因为现在不可能募捐到经费支持我们的聚会,全部费用由大家自己承担)、家属允许并支持,大武汉敞开怀抱,欢迎您的到访。母校真诚热情地迎接您及家人一起回“老家”看看!
附件二、杨连生:南望重聚赋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5175级同学入校五十周年聚会致辞
诸位同窗:
半纪风云犹在眼,一山灯火最牵情。
五十载春秋浩荡,今朝重聚于南望山下!往昔满头青丝,如今两鬓飞霜。目光交汇之处,却仍是当年航空路初逢时那清澈的星光。五十年前,命运如地质构造般奇妙折叠,令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农民、知青、教师、官兵、地质队员——汇聚于斯,从此“地质”二字,便成了生命最坚硬的岩层。
灯火摇书山,寒窗同映磨针石;星霜铭野壑,足迹遍量定海针。
怎能忘,航空路小院灯火如豆,图书馆与实验室是我们精神的矿脉。更难忘,南望新校启征程,书本的重量终须大地来称量!
罗盘引路,地质锤叩问。
我们以青春丈量华夏河山——大别山的层理镌刻过我们的思考;长江岸边的岩芯凝结着我们的热汗;华北平原、泰山之巅、庐山脚下……都曾留下我们的足迹。每一次俯身敲击,每一次星夜绘图,都是大地母亲授予我们最庄严的课堂。凿开混沌千重障,捧出山河一片心。
学成出山门,胸中有南望峰峦铸就的脊梁。
我们以专业为钻头,向大地未知处开掘光明:有人踏遍荒原,为城市命脉定下清泉坐标;有人深入险壑,为工程根基注入磐石信念;有人三尺讲台传薪火,有人运筹帷幄绘宏图。从基层勘探队员到学术权威,从野外帐篷到人民大会堂——我们以汗水结晶成共和国大厦的基石!这五十载奋进长卷上,我们共同署名:不负南望,无愧家邦!霜叶红于春色好,夕阳暖似旧醅浓。
如今,越过古稀门坎的我们,终于放缓了攀登的脚步。且看今日座中:含饴弄孙者,笑纹里沉淀着慈爱;泼墨挥毫者,画卷中奔涌着山河;步履不停者,仍向青山深处追寻着年轻时的答案……。这从容丰沛的晚晴,正是岁月对赤诚奋斗者的温柔反哺。
地脉深藏龙虎气,黉门永续栋梁歌。
亲爱的母校!南望山的层叠绿意,是您为我们生命铺展的底色。今日归来,白发同窗相看,双手紧握的,不仅是彼此的体温,更是那段用理想淬火、以实干打磨的鎏金岁月!
南望云停,旧雨重倾。五十年、回首堪惊。锤痕凿迹,雪岭冰程。是心中火,梦中路,骨中铮。
霜华虽满,壮怀犹烈。对青山、依旧峥嵘。一觞遥祝:地久天澄!愿松常健,人常聚,月常明。
愿此情此志,如南望山般苍翠不老,长江水般渊源流长!
附件三、赵法锁:聚会赠语
同学们,五十年前我们在一张录取书的感召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两江汇居九省通衢之地武汉,踏入了刚刚从北京迁入的北京地质学院,从此我们成为首批由北京地质学院与武汉地校组建的武汉地质学院的5175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同学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全力奋斗,教育战线留下了我们一本本教案,看到了在我们身边走出的一批批学生,内心感到无比激动。高山雪源,三江大地,繁华都市留下了我们与钻机渡过的日日夜夜,望着用我们的汗水流淌过的地方,一条条公路、一座座桥梁、一条条机场跑道、一条条铁路、一座座高楼大厦、一个个耸立的工厂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看着地球上各肤色的人们喝着我们从地球深部打出来的清清地下水为祖国又感到骄傲。在祖国的国土规划、社会治安、工厂、建筑工程、服务领域等各行各业都有我们的贡献,为我们这一批同学感到高兴和自豪。
毕业后我们在祖国各地陆续举办了几次同学聚会,大家一起追思同学之情,畅谈自己走过的毕业之路,交流学习工作,互祝家人幸福、工作顺利,一张张照片留下了大家的灿烂笑脸。
今天适逢毕业47周年,在校同学忙碌着50周年聚会活动。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人生又有多少个古稀之年?有此机会再聚武汉,真乃人生之荣人生之庆。谁敢想再过几年我们无病无灾,腿脚方便,家人放心?故之如大家身体尚可,家事可放,千万不要错过这次同学之聚。也许这是我们再难有的幸事,再难有的相互祝福之福。同学们来武汉吧,学校在召唤,同学在期待,千年修得50年之聚,万年修得人生见。
附件四、蒋纯年:
5175级同学返校50周年聚会欢迎词
亲爱的5175级同学们、各位亲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母校迎接各位同学与亲友回家,共赴这场跨越50年的同窗之约。能在半个世纪后重返校园、重聚首,这份情谊与牵挂本身就无比珍贵,为每一位到场的老同学点赞!
50年光阴荏苒,50年岁月如歌。还记得1975年,我们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忱与青春梦想,踏入中国地质大学的校门,在这里开启了人生中最难忘的年华。课堂上,我们为探索地质奥秘孜孜不倦;校园里,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林荫道间;地质考察的山野间,我们并肩跋山涉水、同吃同住,在风餐露宿中结下了一辈子的深厚情谊。那些共同扛过的钻机配件、一起辨认过的矿物标本、雨中分享过的干粮,早已成了刻在心底的独家记忆。
50年后再回首,我们虽已从青涩少年步入古稀之年,但母校的一草一木仍历历在目,同学间的真挚情谊更历久弥新。从1995年全校唯一的年级聚会,到2005年的二次母校重逢,再到桂林、西安、中山的异地相聚,每一次团圆都让这份同窗情愈发浓厚。如今,母校已走过73载风雨,专业建设愈发完善,校园环境愈发优美;而我们脚下的武汉,也早已成为大江大湖间高楼林立、活力满满的都市。时隔20年再回母校,希望大家能好好看看这份熟悉又崭新的变化。
这次50周年聚会,是我们5175级兄弟姐妹情谊的见证,更是母校对游子的深情呼唤。作为东道主的同学们始终全力以赴,忙前忙后,努力提供舒适的活动环境。为了让大家玩得安心、舒心,我们还特别邀请旅行社提供服务与安全保障,让这场聚会既有专属特色,又有满满安心。
同时,也要向关心支持本次聚会的院校领导、授业恩师及所有相关部门与人士,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对因种种原因未能到场的同学,我们也深深牵挂,愿这份祝福能跨越距离,传到他们身边。
还记得1978年,我们带着青春理想奔赴各自岗位,在不同领域深耕奋斗,收获了家庭的幸福,也赢得了事业的荣光。一晃50年,当年能轻松扛钻机爬山的小伙子,如今上楼梯会不自觉扶着扶手;当年凭放大镜辨矿物的姑娘,现在看菜单要戴上老花镜。但咱“水工人”的默契从未变——只要一提“当年在哪个工地啃冷馒头”“哪个实习点躲暴雨”,大家总能立刻接话,仿佛那些日子就发生在昨天。
今天,就让我们把当年没说够的话接着说,没聊完的天继续聊,像当年一起完成地质报告那样,好好“复盘”这50年的故事,让团圆的热闹温暖每一个人!
最后,再次热烈欢迎各位老同学、各位亲友“回家”!愿大家今天聊得开心、吃得尽兴,把50年的思念与牵挂,都融进这桌团圆饭里!祝聚会活动喜乐安康!谢谢大家!
附件五、余心根:武汉地质学院水文系75级入学50年聚会主持词(部分)
尊敬的老师,学校、学院、部门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50 年风雨兼程,50 年岁月如歌。今天,我们——武汉地质学院水文系 75 级的同学们,终于跨越时空的阻隔,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同庆祝入学五十周年的珍贵时刻。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心中都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慨与喜悦。
50 年前,我们怀揣着地质报国的理想,带着青春的热血与求知若渴的期待,踏入了武汉地质学院的校门。那时的我们,或许不曾想到,入此门竟会是半个世纪的光阴流转;那时的我们,更不会想到,50 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以这样的方式重逢,再续这份深厚的情谊。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出席今天聚会的各位恩师、领导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为本次聚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付出辛劳的筹备组全体成员、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谢!更要向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场的同学们,送去我们深切的思念与祝福!
尊敬的老师,学校、学院、部门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50年风雨兼程,50年岁月如歌。今天,我们——武汉地质学院水文系75级的同学们,终于跨越时空的阻隔,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共同庆祝入学五十周年的珍贵时刻。此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心中都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慨与喜悦。
50年前,我们怀揣着地质报国的理想,带着青春的热血与求知若渴的期待,踏入了武汉地质学院的校门。那时的我们,或许不曾想到,入此门竟会是半个世纪的光阴流转;那时的我们,更不会想到,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以这样的方式重逢,再续这份深厚的情谊。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出席今天聚会的各位恩师、领导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为本次聚会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付出辛劳的筹备组全体成员、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谢!更要向因各种原因未能到场的同学们,送去我们深切的思念与祝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CyF0xtcGFi1V5Sjf32f5Q